查看原文
其他

政务公开▏广东“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及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专项

点击上方“溪流之海洋人生”即可订阅

2019~2020 年度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及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专项申报指南

为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践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国家战略,支撑海洋强省、“一核一带一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启动实施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及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专项。


本专项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我省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为目标,聚焦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开发、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领域核心关键技术、产品和装备研发,推动现代海洋产业关键领域率先突破、重点领域优先发展,为打造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群,全面提升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提供科技支撑。2019~2020 年度支持专题及项目方向如下。


专题一:海洋高端装备制造

本专题下设3 个方向,每个方向以项目形式申报。


方向1:近海底精细光学探测深海自主水下机器人研制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

面向深海资源调查、考古和海底目标搜索等精细探测需求,研制具有自主避碰功能的大深度自主水下机器人,实现复杂环境下近海底高精度自主航行;搭载高分辨率光学系统,研发图像处理及识别系统,实现近海底精细光学探测,具有图像大场景拼接和目标识别定位功能;支持自主水下机器人智能决策,实现关键靶区自主精细调查。


考核指标

1.研制可搭载光学系统的深海近底自主水下机器人平台,具有4500 米水深的作业能力,巡航速度1 节,巡航高度3 米,连续工作不小于24 小时,可实现复杂海底环境下的自主避碰与高精度航迹控制。


2.研制图像处理及识别系统,具有海底图像处理、图像大场景拼接和目标识别定位功能。图像匹配误差不大于1 个像素;在图像两两重合不低于15%的情况下,海底大场景图像自动拼接率不小于80%;目标识别率不低于85%,可实现高概率海底目标自动识别。


3.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精细光学探测自主水下机器人1 套。


4.完成不少于2 种不同类型深海资源的近海底应用示范调查。


5.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 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 项。


申报要求

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须覆盖全部研究内容及考核指标。实施地点须在广东省内。


支持方式及强度

实施周期为3 年。拟支持1 项。

方向2: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重点航道灾后监测的无人艇-机跨域协同装备研制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

研究复杂海面环境下的无人艇高精度控制与路径规划技术,以及强气流扰动下的无人机稳定控制与路径优化技术;研究复杂海洋环境下的无人艇/无人机跨域协同控制技术,研究海-空立体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与环境感知技术;针对海底地形地貌变化检测、海上人工构筑物(大桥、平台、浮标、管线等)损毁状态检测、海底沉船目标检测等场景,研究风暴潮等海洋动力灾害前后受灾海域状态变化检测技术;开发重点航道灾后状态智能监测与航行安全预警预报系统,并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

1.研制无人艇-机跨域协同监测装备1 套。其中,无人艇搭载平台,长度7~10 米、最大航速不低于15 节、续航时间不低于10小时、续航里程不低于100 海里、宽带通信带宽不低于8Mbps、宽带通信距离不低于10 公里、四级海况下可作业,三级海况下实现无人艇航迹控制精度优于3.0 米;多旋翼无人机搭载平台,起飞重量不低于5 公斤、最大载荷不低于1 公斤、飞行最大速度不低于30 公里/小时、巡航速度不低于20 公里/小时、负载续航时间不低于20 分钟、抗风能力不低于4 级,4 级风速下无人机水平悬停航迹控制精度优于0.5 米、垂直悬停航迹控制精度优于1.0 米;无人艇搭载雷达、光学传感器、声学传感器等实现水上水下环境场感知,具备起降多旋翼无人机的能力;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光学传感器等实现水上环境场感知,具备在无人艇上起降的能力;无人艇和无人机之间支持通过通信链路进行组网协同。


2.开发面向风暴潮等海洋动力灾害发生后,粤港澳大湾区重点航道安全航行智能监测系统,具备灾害前后受灾航道所在海域海底地形地貌变化检测、海上人工构筑物损毁状态检测、海底沉船目标检测、航行危险区海面运动船只目标检测等功能,其中晴天、三级海况下损毁状态、沉船目标和运动船只的检测概率高于80%。


3.基于受灾前后海底地形地貌变化、海上人工构筑物损毁、海底沉船目标等数据,系统生成重点航道安全航行预警预报专题产品,可供海事主管部门决策参考应用。


4.开展自然资源海洋工程勘察应用示范不少于2 次,每次时间不少于5 天。


5.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 项,获得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 项。


申报要求

须企业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须覆盖全部研究内容及考核指标。实施地点须在广东省内。


支持方式及强度

实施周期为3 年。拟支持1 项。

方向3:大型海洋构筑物损伤检测与修复智能作业装备研制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

针对我国南海油气资源开发、海上风电、桥梁等大型海洋工程结构物的典型损伤检测与修复问题,研制海洋工程结构物损伤检测与修复多功能智能作业装备;研发水下结构物损伤的现场检测与智能识别技术与系统,突破机械手-推进系统-装备主体动态稳定性及动力定位、攀爬-转场复合驱动、清理-检测-修复一体化作业等关键技术,形成基于物联网的损伤修复决策方案;开展海上工程结构物的现场验证试验及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

1.研制海洋工程结构物损伤检测与修复多功能智能作业装备样机1 套,具备有缆遥控和自治作业能力,重量不大于1000kg,搭载能力不小于50kg,设计水深不小于500 米;供电分为母船直接供电和自治作业时水下无线供电两种模式;缆控时通过控制电缆直接传输视频数据和各种传感器信息,自治作业时传输下行带宽不低于100Mbps,上行带宽不低于50Mbps;自治作业时连续作业时间取决于自带电池容量,且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2.导航精度可通过SLAM(同步定位与建图)方法,根据结构物特征参数进行导航精度和姿态感知参数的实时校验,悬停定位精度小于0.1m,具备复合驱动模式,可实现攀爬及转场作业,智能作业装备可进行裂纹、凹坑、生物附着、海床冲蚀等现场检测和智能诊断,兼具附着物清理、焊缝打磨及焊接等视情维护作业功能,作业机械手具有6 自由度运动功能,末端持重能力不低于10kg,海洋生物附着、凹坑及裂纹等损伤的可视化辨识及电磁学检测检出率不低于95%。


3.开展海上工程结构物现场验证试验不少于2 次,并与广东省内海上作业龙头企业合作进行应用示范。


4.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 项。


申报要求

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须覆盖全部研究内容及考核指标。实施地点须在广东省内。本方向支持技术就绪度目前为3~6 级的项目,原则上项目完成后的技术就绪度应有3 级以上提高。


支持方式及强度

实施周期为3 年。拟支持1 项。


专题二:海洋环境监测与保护

本专题下设4 个方向,每个方向以项目形式申报。


方向4:海底沉积物多参量原位环境监测设备研制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

针对海底浅表层环境监测、深海油气及水合物资源勘查、海上风电、平台建设等方面的需求,研究海底沉积物多参量、多尺度原位传感器原理与实现方式的关键技术,研制集力学、光学、电学、声学等多种参数测量的海床式监测传感器;研制一套海底沉积物多参量原位环境监测设备,实时获得原位海底沉积物的力学特性、物理特征和化学成份;开展实测数据的集成及综合解析,获取相关海区的综合环境调查参数。


考核指标

1.研制以力学参数测量为主并提供光学、电学、声学等参数测量的监测传感器,其中力学参数:剪切强度0~200kPa、锥尖阻力0~25MPa、侧壁摩擦力0~0.5MPa、超孔隙水压力0~1MPa;光学参数:激光拉曼,灵敏度≥1000 counts/s;电学参数:电阻率,量程0~10 kΩꞏm;声学参数:纵横波速,量程0~3000m/s;综合测量精度≤2%。


2.研制海底沉积物多参量原位环境监测设备工程样机1 套,作业水深≥2000m,探测深度≥10m(剪切强度测试≥1m),有缆作业,船舶供电方式,具备实时通讯、全程高清视频监控能力,具备单次布放、多站位作业的能力,设备自重≤5 吨(空气),国产化率≥90%;该设备可实时获得如下测量数据:剪切强度、锥尖阻力、侧壁摩擦力、超孔隙水压力、剪切强度、拉曼光谱曲线(甲烷、硫酸盐等)、沉积物电阻率和声波信号时间序列等;工程样机通过海试验收。


3.开发多参量测量数据的处理及分析软件1 套,完成对测试海区的建模分析,反演海区环境综合信息。


4.项目须联合广东省内开展海洋资源勘探业务的企事业单位作为用户端进行示范应用,带动该领域服务产业发展。


5.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 项,获得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 项。


申报要求

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须覆盖全部研究内容及考核指标。实施地点须在广东省内。本方向支持技术就绪度目前为6~8 级的项目,原则上项目完成后的技术就绪度应达到9 级。


支持方式及强度

实施周期为3 年。拟支持1 项。

方向5:基于地波雷达的海洋监测组网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灾害及海上应急环境信息保障对于海洋环境状态参数的迫切需求,研究地波雷达探测海洋流场及波浪的反演关键技术;研究地波雷达抗干扰技术以及雷达通道幅相特性自适应校准理论方法;研究粤港澳大湾区高分辨率海洋数值预报模型、地波雷达数据同化方法及海洋多源数据融合技术;提出地波雷达数据质量控制标准;研究地波雷达组网技术;研究地波雷达数据比测方法;开展基于高频地波雷达和高分辨率数值模式的海洋环境监测、预报预警以及海上搜救等方面的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

1.提出地波雷达探测海洋流场的反演理论及算法1 套,探测距离达到200 公里,分辨率达到5 公里,核心区流速均方误差小于12cm/s;提出地波雷达探测海洋波浪的反演理论及算法1 套,探测距离达到100 公里,测量浪高达到10 米,核心区均方测量误差小于0.5m+测量值的10%。


2.研发基于地波雷达信号相关性抗干扰算法1 套,雷达幅相特性自校准系统软件1 套,使雷达探测的海流与海上实测结果的相关系数达到0.9 以上,有效波高相关系数0.8 以上。


3.研发粤港澳大湾区高分辨率海洋数值预报模型1 套,地波雷达数据同化方案1 套,模式网格为无结构三角形网格,有限体积计算方法,最小分辨率达到500 米。


4.形成地波雷达数据质量控制标准1 套,监测数据合格率达到监测总量的2/3 以上。


5.研发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海域地波雷达组网监测系统,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海域复杂海域环境条件下阵列式和便携式高频地波雷达的组网理论及方法,形成有效的中远程雷达同步监测的地波雷达监测网,各类地波雷达数不少于3 套。


6.形成地波雷达数据标准化比测方案1 套。


7.开发以C/S、B/S 为框架的可视化海洋环境监测预报系统1套,并通过与广东省海洋气象业务部门实现产学研合作研究,在海洋环境监测、灾害预报预警、防灾减灾以及海上搜救等方面开展应用示范,示范时间在6 个月以上,实现广东省地波雷达海洋监测平台的稳定运行、数据共享,以及在全国范围的应用推广。


8.制/修订国家或行业标准不少于2 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


申报要求

鼓励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须覆盖全部研究内容及考核指标。实施地点须在广东省内。本方向支持技术就绪度目前为3~6 级的项目,原则上项目完成后的技术就绪度应有3 级以上提高。


支持方式及强度

实施周期为3 年。拟支持1 项。

方向6:深远海北斗海-气耦合实时监测浮标研制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

设计并实现大容量海洋监测数据北斗分包传输技术,实现北斗通讯实时传输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剖面数据;设计并实现握手重发机制的北斗数据传输协议,解决环境导致北斗数据误码率问题,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开发基于数字平台的姿态补偿算法,实现对晃动平台的涡动相关系统高频三维风速测量的实时姿态校正;研制亚毫米级的海水皮表温高分辨率剖面观测仪,搭载在浮标平台上实现海气界面交互层水温高时空分辨率测量,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海温监测数据;开展深海海-气耦合监测浮标的总体设计,采取合理的北斗数据分包和传输协议,集成自主研制的海-气界面监测设备,实现深远海海-气界面参数的定点、实时、连续测量,并在海洋牧场、珊瑚修复区或环境保障关键海区开展海上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

1.实现30 分钟/组的ADCP 监测数据实时北斗传输(0~200 米,20 层,10 米间隔),每组ADCP 测量数据分为不大于4 组北斗数据包,在不大于15 分钟内发送完毕。


2.实现握手传输和失败重传机制(不小于3 次重发)的北斗传输协议,使基于北斗通讯的监测数据实时接收率不小于95%。


3.完成对涡动相关系统实时姿态校正频率不小于10Hz,三轴角度校正精度为水平X 轴±0.1°,水平Y 轴±0.1°,Z 轴±0.1°。


4.完成0~1.0 米海水皮表温高分辨率剖面观测仪研制,垂直分辨率为0.6 毫米,采样频率不小于1Hz。


5.完成基于北斗通信的海-气耦合深海监测浮标研制,浮标投放水深在3800~4200 米之间,浮标搭载块体法和涡动相关双通量测量系统,30 分钟测量频率,浮标监测参数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降水、风速、风向、海表皮温、四分量辐射、0~1.0 米海水温度剖面(0.6 毫米分辨率),0~200 米海流剖面、动量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二氧化碳通量、GPS、浮标姿态、电池电压、机舱温度等;提供浮标整套样机、相关技术文档、使用说明书等;在南海海域开展应用示范不少于3 个月;对接1~2 家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相关浮标集成服务。


6.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 项,获得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 项。


申报要求

鼓励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须覆盖全部研究内容及考核指标。实施地点须在广东省内。


支持方式及强度

实施周期为3 年。拟支持1 项。

方向7:基于陆海统筹的海湾自净能力与环境容量评估和污染物管控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

针对广东省陆源排污(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农业面源、养殖废水等主要污染源)导致近海水域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研究陆海同步污染物通量监测与评估技术;研究陆源入海污染物溯源解析与水质目标管控关键技术,识别陆源入海排污关键源区,开发基于现场调查、现场围隔生化培养和三维水动力与水质耦合模型协同的环境容量计算技术,揭示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养殖废水等入海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评估海湾自净能力大小,准确定量海湾典型污染物环境容量;研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富营养化水体藻类生物的环境容量技术方法;研发入海污染物(氮、磷、COD(化学需氧量)等)在线监测技术,及近岸海域污染物的环境容量和水质预警预报系统;研究广东省入海口污染物海洋环境基准值,研发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目标、分配方案、减排幅度、成效评估及适应性管理技术,并在典型富营养化海湾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

1.形成陆海同步污染物通量监测与评估技术1 套,污染物入海通量监测评估不确定度≤20%;形成水体、沉积物和生物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估报告1 份。


2.开发以总氮、总磷为评价指标的海水水质分类标准指南2 项;形成陆源入海污染物(氮、磷、COD、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溯源解析与水质目标管控以及自净能力评估新技术;开发基于现场调查和培养实验及三维水动力-水质模型耦合技术的海湾典型入海污染物环境容量技术体系1 套,环境容量计算不确定度≤30%。


3.形成持久性有机物和富营养化水体藻类生物的环境容量技术方法1 套,环境容量计算不确定度≤50%。


4.研发入海污染物在线监测设备1 套,可采集特征污染物流量和含量等相关数据,监测误差无机氮≤10%,磷酸盐≤10%,COD≤20%;形成近岸海域污染物的环境容量和水质预警预报系统1 套,水质预警期限不短于3 天,主要污染物扩散范围预报准确率高于70%,水平分辨率小于150m。


5.形成海湾陆域入海污染源数据库和查询系统1 套,确定不少于4 种广东省陆源入海主要污染物的环境基准值,提出优先控制污染物名录及其污染控制目标;形成污染物入海总量控制目标、分配方案及适应性管理技术,制定可行的污染物管控措施,被省级行政主管部门采纳使用,并面向典型富营养化海湾开展应用示范,应用示范海湾的面积不小于100km2、入海排污口不少于10个,示范系统业务化运行时间不少于12 个月。


申报要求

鼓励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须覆盖全部研究内容及考核指标。实施地点须在广东省内。本方向支持技术就绪度目前为3~6 级的项目,原则上项目完成后的技术就绪度应有3 级以上提高。


支持方式及强度

实施周期为3 年。拟支持1 项。


专题三: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

本专题下设2 个方向,方向8 下设2 个课题,方向9 下设3个课题,每个课题视同项目管理,独立申报。


方向8: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开采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
课题1: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随钻测井和钻采井口稳定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

针对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需求,结合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随钻测量环境,研究自然伽马、电阻率、声波、井斜随钻测井技术,研制适用于8.5 英寸井眼尺寸的自然伽马测井仪器、电磁波电阻率存储式测井仪器、单极子声波存储式测井仪器、井斜-井温存储式测井仪器,研究适用于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的多参数综合地层评价技术,并结合工程开展试验应用;根据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目标区工程地质特征,研制天然气水合物钻采吸力基座,研究深水吸力泵操作、动力配备和方式控制技术,研究深水吸力基座姿态监测、数据通信、水面信号解析及监视技术,研究天然气水合物钻采井口稳定基座置入工艺及应急预案。


考核指标

1.研制天然气水合物随钻测井存储式仪器1 套,包括自然伽马测井仪器、电磁波电阻率存储式测井仪器、单极子声波存储式测井仪器、井斜-井温存储式测井仪器各1 支,并满足以下性能指标:整套仪器耐压不低于100MPa,耐温不低于125℃,适用于8.5 英寸井眼尺寸;自然伽马测井仪器测量范围0~300API,横向探测深度大于30cm,测量精度±6%;电磁波电阻率存储式测井仪器纵向分辨率达到20cm,横向探测深度大于38cm,测量范围0.1~2000Ωm;单极子声波存储式测井仪器纵向分辨率达到80cm,横向探测深度大于30cm,测量范围328~656μs/m,测量精度±5%;井斜-井温存储式测井仪器井斜测量精度±0.15°,井温测量精度±1℃;形成适用于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的多参数综合地层评价技术1套,并可结合工程开展试验应用。


2.研制适用于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的井口稳定基座测控系统1套,包括测量(水下测量仪器包1 套,水面解析机1 台)和控制(吸力泵1 台)共3 台样机,完成各样机的联机整装试验。其中,高精度监测仪器包:作业水深不小于1000m,吸力基座姿态测量精度ROLL(翻滚角)和PITCH(俯仰角)不大于0.1º,航向测量精度不大于1º,基座下入精度不大于1º,压差精度不大于±1psi,距泥面深度测量精度不大于2cm;水面信号解析装置样机可接收水下声通信号并完成解析;深水置入吸力泵样机,作业水深不小于1000m,流量不小于4000L/min;形成天然气水合物钻采井口稳定基座置入新工艺1 项,制定应急预案1 套。


3.在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或试采中示范应用至少1 次。


4.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 项。


申报要求

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须覆盖全部研究内容及考核指标。实施地点须在广东省内。


支持方式及强度

实施周期为3 年。拟支持1 个课题。


课题2:天然气水合物三维综合大尺度试验开采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

针对南海多类型天然气水合物藏,研究水合物储层力学特性和结构变化规律,评价开采潜力、优选开采方法,研究储层力学参数与地层形变监测技术、储层稳定性评价与地层变形控制技术;研发天然气水合物三维综合大尺度试验开采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分解、传热传质、多相渗流规律、控制方法及强化技术,研究开采产砂出砂机制、水合物高效开采井网部署方案、防砂控砂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

1.建立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特性测试表征、开采潜力评价与开采方法优选技术1 套,形成南海试采目标区天然气水合物降压、注热开采降压速率、降压幅度、注热温度、注热速率、井间距、气水排采速率等优化工艺参数1 套,形成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地层稳定性评价方法与地层变形控制新技术1 套。


2.研制大尺度深海天然气水合物三维试验开采装置1 套,须实现以下技术参数与功能:最大模拟3000 米水深;模拟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容积2000L;地质分层构建和垂直地温梯度:最大温差5℃;压力:0~30MPa;温度范围:-15~130℃;全尺寸井筒1 套:内径≥10cm;井网:垂直井9 口,水平井3 口;开采产气速率:0~7000NL/h;可实现南海3000 米水深开采过程中全尺寸开采井、多井网布置、产气产水排采、产砂防砂等模拟试采功能。


3.形成天然气水合物高效开采井优化设计及井网部署方案,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传热、渗流强化新技术1 套,防砂控砂新技术1套。


4.与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和试采机构合作开展模拟试验不少于2 次。


申报要求

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须覆盖全部研究内容及考核指标。实施地点须在广东省内。


支持方式及强度

实施周期为3 年。拟支持1 个课题。

方向9:南海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
课题1:南海渔业资源大数据智能平台构建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

针对南海渔业资源开发与利用、现代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的需求,研制基于卫星通信的海洋捕捞信息视频采集装备,实现生产航次信息全过程可追溯;研发南海渔业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实现渔业资源时空分布的全天候、大面积实时动态同步分析;研发南海渔业资源评估机器学习新算法,提供南海经济鱼类资源的可捕资源量评估方法及可持续利用适应性管理建议;研发基于智能手机APP 的南海天然海鲜销售新模式,实现海鲜信息推送和精准营销,提供从渔船到消费者的一站式智能服务。


考核指标

1.研制基于卫星通信的海洋捕捞信息视频采集装备1 套,包括天通卫星中继器和卫星接收器终端等设备。卫星中继器可实现船舶内信号全覆盖,在宽带卫星链路最低时延为550ms 的特殊网络环境下,实现基于H.264 编解码模式下长期稳定的实时监控视频传输,并具有4G/5G 无线网络与卫星网络的自动切换功能;卫星接收器终端集成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和北斗双定位系统模块,支持多设备同时注册视频监控系统,实现高通量卫星宽带网络下船舶运行轨迹1 次/秒的实时数据更新。


2.研发南海渔业资源地理信息系统1 套。实现基于地理信息的南海渔获数据实时显示与时空分析,包括实时渔获监测、渔船轨迹分析、渔船作业类型空间分布、以及渔业资源分布的统计分析;实现海上渔船的生产信息、销售信息的地理分布与详情展示;实现南海环境信息与渔获产量数据的空间运算与结果展示;实现重要经济种类栖息地对海洋环境变化响应的动态演变等多种专题图的静态或者动态展示;实现30 秒/次的渔获异构调查数据的更新、标准化与统计分析;前端加载渔获生产环节的海量视频与图片数据的延时小于3 秒。


3.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南海渔业资源评估机器学习新算法1 套。对3 种主要经济鱼类的最大可持续产量进行评估,结果置信度达到95%以上;对3 种主要经济鱼类栖息地适应性指数进行评估,结果精确率达到95%以上。


4.研发以智能手机为操作终端的南海天然海鲜线上销售APP,具有渔船(卖家)和消费者(买家)两个版本,用户数突破3000,线上销售额达到100 万元/年,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海鲜产销信息推送和精准营销,实现天然海鲜的捕捞、销售和物流配送等全过程可追溯。


5.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 项,获得软件著作权6 项。


申报要求

鼓励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须覆盖全部研究内容及考核指标。实施地点须在广东省内。


支持方式及强度

实施周期为3 年。拟支持1 个课题。


课题2:南海特色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研究内容

1.海洋生物来源药物研发。针对南海丰富的海洋药用微生物资源,聚焦海洋药物先导化合物高效筛选和发掘技术,着眼于人类重大传染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的防治,发现一批具有药物开发前景的结构新颖的先导化合物;突破海洋来源药物先导化合物的组合生物合成和代谢工程关键技术,高效构建药物先导化合物衍生物;解析候选药物生物合成途径;构建高效绿色的药源微生物工程化发酵体系,建立海洋微生物来源候选药物的规模化制备平台;选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来源新颖结构药物候选物,开展其药效学、安全性、质量标准、药代动力学等成药性评价研究。


2.海洋生物制品研发。以南海特色海洋生物及其加工剩余物为原料,开发功能蛋白肽、多糖、脂质等生物制品的产业化绿色制备技术;研究原料生物的先进规模化培养技术、绿色高效的活性产物提取与定向水解技术、常温常压脱色脱脂技术、功能与感官指标稳定技术、功能成分的在线/快速检测、功效评价及质量控制技术以及多元活性成分的协同增效与复配技术;综合以上技术开发功能原料及高端护肤化妆品、饲料、功能性食品、特膳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


考核指标

1.海洋生物来源药物研发。分离鉴定海洋微生物来源天然产物500 个以上,含新结构化合物150 个以上;筛选发现具有防治感染(如结核杆菌、HIV 和临床病原菌等)、肿瘤(如白血病、胶质瘤、肾癌等恶性肿瘤)的药物先导化合物15 个以上;获得生物合成来源的先导化合物衍生物25 个以上,阐明其中5 个药物先导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建立2 种海洋候选药物的规模化制备技术,批量生产达到克级以上水平;完成2 种海洋候选药物的成药性评价;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0 项。


2.海洋生物制品研发。研发功能蛋白肽、多糖、脂质等生物制品制备新工艺或技术5~10 套;研发具有生物活性功能物质藻、菌的高效培养及采收技术1~2 套,藻/菌产能达到5 吨以上,采收成本同比降低30%以上;研发活性物质脱色脱脂、功能保护和感官指标稳定技术3~4 套,其中关键功能物质平均产率提高30%以上,蛋白多糖制品的脱色脱脂率达到90%以上,脱色脱脂成本同比降低50%以上,终端制品功能及感官等指标稳定期达到24 个月以上;研发功能性成分在线/快速检测技术2~3 套;建成终端产品示范生产线3~6 条;开发功能原料2~3 个及高端护肤化妆品、饲料、功能性食品、特膳食品等上市销售终端产品8~12 个;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5 项;制/修订国家或行业标准不少于2 项,制/修订企业标准不少于10 项。


申报要求

鼓励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须覆盖海洋生物来源药物研发或海洋生物制品研发相关研究内容及考核指标。实施地点须在广东省内。本课题中的海洋生物来源药物研发子方向支持技术就绪度目前为3~6 级的课题,原则上课题完成后的技术就绪度应有3 级以上提高。


支持方式及强度

实施周期为3 年。拟支持海洋生物来源药物研发、海洋生物制品研发各1 个课题。


课题3:岛礁绿色生态牧场构建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

针对广东省沿海岛礁海域的绿色开发利用需求,研究沿海岛礁海洋牧场的主要生产过程和类型,开展绿色生态养殖承载力评估;选取拟开发岛礁,进行生态环境本底条件调查,开展绿色生态牧场构建的规划设计;研发利用海洋能的绿色生态牧场原位环境监测浮标;研发关键经济物种的资源增殖与生态保护的复合型工程技术,实现养殖品种与数理的合理配置、生态融合,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水体绿色养殖模式;开发绿色生态牧场景观构建技术,推动形成相关旅游功能;推动建立岛礁绿色生态牧场构建技术体系,开展绿色海洋生态牧场构建示范。


考核指标

1.研制利用海洋能的绿色生态牧场原位环境监测浮标1 套,波浪能输出电功率240 瓦以上,微小波浪能利用效率达到20%,监测要素含温度、盐度、DO、pH、叶绿素、营养盐参数等。


2.研发关键经济物种的资源增殖与生态保护复合型工程技术3~5 项,包括自然水体下的扩繁、抚育技术,物种生态配比技术,人工礁体构建技术等。


3.开发次生岛礁海洋生态牧场景观构建技术1 套,重点突破立体生境与景观融合的构建方法,构建景观鱼礁群3~5 个。


4.完成岛礁绿色生态牧场构建示范,示范面积1 万平方米以上,建立岛礁绿色生态牧场构建技术体系1 套,并形成相应的指南或标准。


5.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8 项,形成广东省岛礁绿色生态养殖承载力评估报告1 份,编制绿色海洋生态牧场规划设计报告1 份。


申报要求

鼓励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牵头申报,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须覆盖全部研究内容及考核指标。实施地点须在广东省内。


支持方式及强度

实施周期为3 年。拟支持1 个课题。


温馨提示:

以上信息以省科技厅官网和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公布为准。


■文章来源:广东科技

相关阅读推荐

政务公开▏“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征求意见稿)
政务公开▏生态环境部第一届“生态环境应急专家组”成员全名单
政务公开▏国务院全面清理招投标等领域的违法违规,资质类别将压减1/3以上
政务公开▏《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管理办法》发布
政务公开▏职称制度将发生重大变化

公众号

溪流之海洋人生

微信号▏xiliu92899

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
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投稿邮箱▏45221880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